自然地馈赠
1、碳烤松茸(人工从森林里采集,从采下到入口不能超过3天,1600元一份)
2、酥油煎松茸
3、油焖冬笋
4、柳州酸笋
5、黄豆酸笋小黄鱼
6、螺蛳粉
7、腌笃鲜(冬笋、咸猪肉各一半,在柴锅中煸炒,加高汤慢炖)
8、诺邓血肠(用诺邓盐腌制、晾晒一周可食用)
9、诺邓火腿(腌制3年可食用,用云贵高原上的猪和诺邓盐制成)
(1) 与莴笋同炒,放入大蒜、红辣椒调味
(2) 火腿炒饭
10、藕夹
11、莲藕炖排骨(选肉厚的猪胸骨切块放入砂锅,烧开后小火煨一小时,莲藕切段,先猛火,滚开后,小火煨半小时)
12、鱼头泡饼(大鱼头用葱姜腌制好后,高汤煮炖25分钟,大火收汁)
13、全鱼宴(14道菜,有垮炖杂鱼、生鱼片、银鱼、武昌鱼、鱼肉段等菜)
垮炖杂鱼(一定要用东北大酱,胖头鱼 其他鱼)
14、水煮狼鱼
15、盐腌马鲛鱼(加酸菜,做鱼汤)
16、香煎马鲛鱼(不加调料)
17、池子鱼跟蒜一起红烧
18、炮弹鱼酸笋汤
主食的故事
1、糜子面馒头
2、馕
3、馒头
4、米饭
5、米粉
6、河粉(干炒牛河,匀火快炒)
7、肉夹馍
8、菠菜面
9、裤带面
10、浆水面
11、岐山臊子面(当地人只吃面,不喝汤)
12、蒜沾面
13、炸酱面
14、泡馍(牛羊肉)
15、兰州牛肉拉面
16、热锅子面(煮过牛羊肝的汤煮面,拉面的前身)
17、竹升面(鸭蛋和面,毛竹碾压面团,人骑坐在毛竹上)
18、云吞捞面(猪骨、大地鱼、虾籽熬制3小时成汤)
19、长寿面
20、粽子
21、年糕炒梭子蟹
22、青色年糕(艾草搀在年糕里,最后撒上松花粉)
23、水饺
转化的灵感
1、碳烤豆腐球(自然发酵)
2、豆浆
3、砖茶
4、黄油
5、炒米
6、奶茶
7、奶豆腐
8、乳扇(牛奶制成糊状,揉成团,压成片)
9、烤羊背
10、毛豆腐(安徽休宁县,方兴玉)
碳烤毛豆腐蘸辣酱
11、豆腐
12、油豆皮
13、绍兴黄酒(稻米酿制,世界上最早的酒类之一,冬季酿制最佳)
14、糯米酒(安徽省休宁县,程进顺)
15、绍兴酱油、酱(安昌县仁昌酱园,丁国云)
16、绍兴安昌腊味(腊肠最有名)
17、黄豆酱(黑龙江依兰县,王月英)
18、腌白菜(即酸菜)
(1)酸菜炖猪肉
(2)酸菜饺子
时间的味道
1、辣白菜(黑龙江绥化市,金顺姬父母)
2、打糕
3、腊味(香港和兴腊味家,店主阿添,自制腊肠最为著名)
4、煲仔饭(收货后3-9个月的半新米,必须用瓦煲做盛器,生米煮,猛火烧,煲熟后再转到炭炉上慢慢烘)
5、南安腊鸭
荔芋腊鸭煲
6、腌鱼(湖南靖州县龙毅家,将糯米炒熟,红辣椒,生姜,山奈,木姜子,盐,禾花鱼)
油煎腌鱼(火一定要小)
7、腊肉(湖南靖州县龙毅家,茶树或杨梅树熏烤,不断撒上松果、茶壳、桔皮,盐用苗家自酿米酒化开,储存在谷仓的稻米堆里,食用前用炭火烧皮,用淘米水洗净)腊肉炒萝卜干
8、徽州臭鳜鱼(三四月份桃花盛开时的鳜鱼)
9、腊八豆腐
10、臭豆腐
11、毛豆腐
12、刀板香
13、金华火腿(分为5个部分:上方、中方、火瞳、火爪、滴油)
蜜汁火方(选用上方)
中方与蹄筋、海参同炒
金银蹄(火瞳、火爪或滴油与猪蹄炖汤)
14、杭州酱鸭
15、温州黄鱼鲞
16、宁波笋干
17、绍兴梅干菜
18、上海汪姐做的菜
醉蟹
酱汁肉
红焖虾
煎鲳鱼
油焖春笋
面托蟹
19、醉虾
20、干贝
21、香菇
22、紫菜(福建霞浦县,林仁灼)
23、乌鱼子(台湾云林县口湖乡)
香烤乌鱼子
与蔬菜和乌鱼肉混搭
24、咸鱼、虾膏、虾酱、咸虾(香港大澳郑祥鱼虾铺,店主郭少芬,76岁,随着老一辈人的渐渐远去,这些美味离我们渐行渐远)
厨房的秘密
1、青稞面
2、酥油茶(尼西黑陶,云南香格里拉县尼西乡,扎西)
3、汽锅鸡(云南昆明)
4、广东顺德村宴(欧阳广业做的最有名)
粉葛蒸肉
均安蒸猪
菠萝排骨
5、扬州包子(冶春茶社的包子著名。个人认为富春茶社的包子同样有名)
6、大烫干丝
7、酒酿火方
8、紫炝虎尾
9、素汤
10、葵花大斩肉(俗称狮子头)
11、雪花鲥鱼
12、仿豹胎
13、文思豆腐
14、鉴真素鸭
15、鱼香肉丝
16、扬州炒饭
17、油炸臭豆腐
18、金鱼戏莲
19、金丝虾球
20、葱烧海参
21、咸鸭蛋(梁子庚制作)
22、新式大闸蟹(梁子庚)
23、云雾鸳鸯龙井虾仁(梁子庚)
24、新版西湖醋鱼(梁子庚、叶宝荣)
25、用鸡蛋液将肉馅封在柚子皮里,先煎后煨,加牛奶(香港,李羡有)
26、琵琶肉(黑陶煮)
五味的调和
1、糖葱薄饼(广东达濠古城苏州街元裕糖葱饼食,阿鸿)
2、熏鸭(广东峡山周湖鸭脯店,阿植)
3、梁溪脆鳝(江苏无锡)
4、加蟹开口小笼包(无锡)
5、手推馄饨(无锡)
6、酱排骨(无锡,三凤桥最为著名)
7、酿苦瓜
8、陈皮(广东江门市新会)
陈皮宴
陈皮鸭(澳门路环陈胜记,陈广麟)
9、盐(广东惠东县,刘英武)
10、盐焗鸡(广东叶乔健)
11、山西老陈醋
12、镇江香醋
13、蟹黄小笼包(吃时将镇江香醋倒入包子内)
14、肴肉(镇江)
15、辣椒(四川乐山,素琼)
16、四川泡椒(刘俊杰,特级川菜厨师)
17、豆瓣酱(四川)
豆瓣酱炖豆腐
18、藤椒鱼(川菜)
19、麻辣火锅(重庆)
20、鱼丸紫菜煲(广东汕头)
21、烤紫菜(广东汕头)
22、清蒸鱼(粤菜)
23、白切鸡(粤菜)
我们的田野
1、枫叶煮出黄绿色溶液,浸泡糯稻,蒸成米饭(贵州省从江县下尧村,潘银少和黄兰荣)
2、腌鱼(加木姜子、山奈制成酸汤鱼)
3、烤鱼、烤鸭子(使用糯稻田里的鸭子和鲤鱼,从江县加车村,王小整)
4、炜酒(从江县加车村,王小整)
5、长街宴(从江县加车村)
6、海参、海胆、鲍鱼、扇贝(獐子岛)
7、清蒸大闸蟹(太湖,农历九月母蟹最美十月公蟹最肥)
8、河蟹(学名中华绒鳌蟹)
9、赛螃蟹
10、靖江蟹黄汤包
11、龙香芋(生长在独特的垛田中,江苏省兴化市,夏俊台)
芋头红烧肉
12、蟹黄汪豆腐
13、青稞酒(西藏白朗县,桑吉)
14、糌粑
15、青稞粉
16、酥油茶
17、酥油
18、奶渣
19、西红柿(楼顶上种菜,北京,张贵春)
倭瓜花(挂上鸡蛋,温油里慢慢炸,张贵春自创)
介绍美食(来历、做法、吃法)
舌尖上的家乡 都说“民以食为天”,吃是人生中的头等大事。
就像在介绍地方历史的书籍中,一定少不了介绍该地的饮食文化。
因为饮食文化是一个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参照物。
我们小组成员分别来自扬州和盐城两个不同的地区,对彼此的文化都有着极大的兴趣。
然而“地区文化”实在是一个很宽泛的词,涵盖面太广,所以我们决定从一个侧面——饮食文化来反映地区文化的丰富多彩。
地方性饮食文化是人类长期适应环境的具体创造,积淀了数千年古老文化思想,表达民间社会的乡情语言,反映着一定历史条件下区域社会、经济、文化等的综合影响,它包括饮食风味、方式、礼仪及形成和发展等,也从一个侧面反映着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
谈到吃,扬州的吃早已为世人所嘉誉,俗语有云“吃在扬州,穿在苏州,玩在杭州”,可见扬州人对吃的考究,早已闻名海内。
扬州饮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地域、民俗和社会环境诸多因素,也给扬州这座城市带来了无限荣耀和自豪,是一块闪亮的金字招牌。
在历史的进程中,扬州的饮食文化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充实,后来文人的介入是清代中叶扬州菜走上巅峰的催化剂。
文学介入扬州美食,远在汉赋、唐诗、宋词时便已结缘,但以清代为甚。
现在我们能欣赏到的清人咏食史、咏菜点、咏宴席、咏食俗的诗篇有200篇以上,使淮扬菜格调更加高雅,大大提升了文化品位。
扬州的先民早在约4000年前,就已经挣脱了茹毛饮血的蒙昧状态。
公元前468年,吴王夫差灭古邗国、凿邗沟、筑邗城,不仅对扬州城建,也对扬州烹饪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扬州饮食又分为扬州菜和扬州小吃两部分。
扬州菜系的主要特点是:选料严格、刀工精细、主料突出、注意本味、讲究火工、擅长炖焖、汤清味醇、浓而不腻、清淡鲜嫩、造型别致、咸中微甜、南北皆宜。
扬州厨师且精于瓜果食品雕刻。
扬州菜中又以扬州三头为代表:红楼宴、三头宴、全藕宴。
这是扬州菜的三颗明珠。
红楼宴是《红楼梦》书中所写菜肴的创新。
作者曹雪芹曾在扬州久留过,他的祖父曹寅到扬州接驾康熙皇帝时也曾设宴招待六司百宫。
中国红学会会长冯其庸先生吃过扬州菜的经典作品红楼宴之后,写道:“天下珍馐属扬州,三套鸭烩鲢鱼头。
红楼昨夜开新宴,馋煞九州饕餮侯。
”并且赞叹道:“红楼菜实在是扬州菜的体系”。
台湾著名美食家张起均也曾预言过,“一千四百年的繁华,终使扬州成为南方生活享受的中心;它的菜成为南方菜的代表。
” 三头宴是将扬州的三道传统名菜:拆烩鲢鱼头、清炖狮子头、扒烧整猪头发展而成的宴席。
鲢鱼头口味香醇,狮子头肥嫩不腻,整猪头香溢四座,均具有浓郁的乡土风味。
历代以来被称为水乡泽国,又被誉为荷藕之乡的宝应,根据历代祖先遗传的制作方法,又创新出50余种藕菜肴,形成独特的全藕席,宝应宾馆推出的该菜肴,深受中外来宾的欢迎和赞誉。
扬州著名的大菜有八宝葫芦、扒烧猪头、扬州狮子头、大煮干丝、三套鸭等一系列菜品,不可不尝。
八宝葫芦,此菜因形似葫芦而得名。
以整鸭脱骨法去鸭骨,在鸭腹内酿入糯米、鲜豌豆、熟火腿、莲籽、百合等八种馅料,精工制成葫芦形,蒸熟后装盘。
扒烧整猪头是将新鲜的猪头去除骨头、毛,从中间切开后洗净,放入锅中加入酱油、盐、冰糖等调品料煮烂即可食用。
此菜成品要保持“酥烂脱骨而不失其形”,色泽红亮,肥嫩香甜,软糯醇口,油而不腻,香气浓郁,甜中带咸,风味不凡。
扬州狮子头又有两种。
第一种是红烧狮子头,色泽红亮、香味诱人、肥而不腻、入口即化、老少咸宜。
另外一种是清炖蟹粉狮子头,肉质肥嫩,蟹粉鲜香,卤汁醇厚。
“大煮干丝”又称“鸡汁煮干丝”,是一道既清爽,又有营养的佳肴,其风味之美,历来被推为席上美馔,是淮阳菜系中的看家菜。
原料主要为淮扬方干,刀工要求极为精细,多种佐料的鲜香味经过烹调,复合到豆腐干丝里,异常珍美,百食不厌。
清代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扬州地方官员曾呈上“九丝汤”以“宠媚乾隆”。
三套鸭简单说就是家鸭里面套野鸭,野鸭里面再套鸽子。
家鸭肉肥味鲜,野鸭肉紧味香,鸽子肉松而嫩。
汤汁清鲜,带有腊香,多味复合,相得益彰,堪为一道冬令佳肴。
俗话说“宁吃飞禽一两,不吃走兽半斤”。
三禽同食,鲜中加鲜,美上加美,其味殊绝。
营养价值之高,是可想而知的。
再来看看扬州的小吃。
十大名点是:三丁包子、千层油糕、双麻酥饼、翡翠烧卖、干菜包子、野鸭菜包、糯米烧卖、蟹黄蒸饺、车螯烧卖、鸡丝卷子。
十佳风味小吃是:笋肉锅贴、扬州饼、蟹壳黄、鸡蛋火烧、咸锅饼、萝卜酥饼、鸡丝卷、三鲜锅饼、桂花糖藕粥、三色油饺。
十佳特色小吃是:四喜汤团、生肉藕夹、豆腐卷、笋肉小烧卖、赤豆元宵、五仁糕、葱油酥饼、黄桥烧饼、虾子饺面、笋肉馄饨。
不得不提的还有扬州的两个著名茶社——富春茶社和冶春茶社。
富春茶社的传统名点三丁包被评为名特食品,荣获商业部优质产品金鼎奖。
千层油糕、翡翠烧卖被誉为 “扬州双绝”。
冶春茶社所售的香茗“魁龙珠”,是用扬州本地的珠兰、浙江的龙井、安徽的魁针配制而成,同时以淮扬细点、小吃为主,如汤...
舌尖上的重庆美食介绍:重庆有什么特色美食
小面:来到重庆,必吃的一样东西就是小面。
重庆出名的小面很多,比如著名的小面50强,上网一搜就知道了。
但其实重庆的小面店各有千秋,名气大也不一定就是最好。
在重庆,早上起来,随便进一家看着人气还不错的面店,都不会太差。
2.米线:重庆的米线跟很多其他地方的还不太一样,有着非常浓的重庆特色。
有名的店很多,比如李米线、肖氏老米线、金刚米线等等,味道做法也各不相同。
如果你还比较能吃辣,可以尝尝泡椒类的,如果不太吃辣椒,那还是老实点吃点酸菜类的吧,都不错。
3.豆浆、油条、糍粑块、麻圆:这些东西全国很多地方都有,但也不妨尝尝重庆的,是否跟你那里一样,个人很喜欢吃糍粑块,但一定主意,里边有很!多!花!椒!一不小心中弹就可以舒爽好久了。
这些东西挺常见的,只要你不在各大商圈的最中心地带,一般居住区、交通路线上小摊小店都能见到了。
4.油茶:这是一种非常具有重庆特色的食物,但却并不被外地人所熟知。
绵密的米糊,香脆的撒子加上老板调配的调料,滋味十足。
但是这个却不太容易找到,因为一般都不在店里卖,只有在各大早餐小吃摊聚集的地方如红旗河沟公交站、南坪、解放碑得意世界等地,还需在工作日的早晨上班时间才能找到。
5.抄手:抄手看起来跟很多地方的混沌或是云吞比较像,但只要你尝过了,就知道他们绝对不一样,这是重庆人最擅长的调料赋予他们的新的意义。
重庆卖抄手的店也不少,吴抄手、龙抄手、老麻抄手比较出名,但你随便去一家不错的小面店,或许也能吃到很好吃的味道。
《舌尖上的中国》的简介 。
我也喜欢这类节目,也追看到了第6集。
只是简介的话,我恐怕只能复制给你作参考了。
不好意思哦。
希望能帮到你。
《舌尖上的中国》(外文名:a bite of china) 为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美食类纪录片,主要内容为中国各地美食生态。
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来展现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等方面的文化;见识中国特色食材以及与食物相关、构成中国美食特有气质的一系列元素;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
2012年5月22日,该片在播出最后一集《我们的田野》后完美收官。
《舌尖上的中国》简介 《舌尖上的中国》将以从日本归来的“世界中餐大师”、“淮扬菜大师”居长龙作为纪录片主角,在央视的平台上展示淮扬菜的风采。
分集介绍 《舌尖上的中国》为中央电视台重点项目,共七集。
主题围绕中国人对美食和生活的美好追求,用具体人物故事串联起中国各地美食生态。
第一集:自然的馈赠 作为一个美食家,食物的美妙味感固然值得玩味,但是食物是从哪里来的?毫无疑问,我们从大自然中获得所有的食物,在我们走进厨房,走向餐桌之前,先让我们回归自然,看看她给我们的最初的馈赠。
本集将选取生活在中国境内截然不同的地理环境(如海洋、草原,山林,盆地,湖泊)中的具有代表性的个人、家庭和群落为故事主角,以及由于自然环境的巨大差异(如干旱,潮湿,酷热,严寒)所带来的截然不同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为故事背景,展现大自然是以怎样不同的方式赋予中国人食物,我们又是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了解在世代相传的传统生活方式中,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获取食物的故事。
第二集:主食的故事 主食是餐桌上的主要食物,是人们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
从远古时代赖以充饥的自然谷物到如今人们餐桌上丰盛的、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一个异彩纷呈、变化多端的主食世界呈现在你面前。
本集着重描绘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貌的有关主食的故事,展现人们对主食的样貌、口感的追求,处理和加工主食的智慧,以及中国人对主食的深厚情感。
第三集:转化的灵感 腐乳、豆豉、黄酒、泡菜,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具有一种芳香浓郁的特殊风味。
这种味道是人与微生物携手贡献的成果。
而这种手法被称作“发酵”。
中国人的老祖宗,用一些坛坛罐罐,加上敏锐的直觉,打造了一个食物的新境界。
要达到让食物转化成美食的境界,这其中要逾越障碍,要营造条件,要把握机缘,要经历挫败,从而由“吃”激发出最大的智慧。
第四集:时间的味道 腌制食品,风干晾晒的干货,以及酱泡、冷冻等是中国历史最为久远的食物保存方式。
时至今日,中国人依然对此类食品喜爱有加。
本集涉及的美食主要有腊肉,火腿,烧腊,咸鱼(腌鱼),腌菜,泡菜,渍菜,以及盐渍,糖渍,油浸,晾晒,风干,冷冻等不同食物保存方法,展现以此为基础和原材料的各种中国美食。
贮藏食物从早先的保存食物方便携带发展到人们对食物滋味的不断追求,保鲜的技术中蕴涵了中国人的智慧,呈现着中国人的生活,同时“腌制发酵保鲜”也蕴含有中国人的情感与文化意象,如对故乡的思念,内心长时间蕴含的某种情感等等。
第五集:厨房的秘密 与西方“菜生而鲜,食分而餐”的饮食传统文化相比,中国的菜肴更讲究色、香、味、形、器。
而在这一系列意境的追逐中,中国的厨师个个都像魔术大师,都能把“水火交攻”的把戏玩到如火纯青的地步,这是8000年来的修炼。
我们也在这漫长的过程中经历了煮、蒸、炒三次重要的飞跃,他们共同的本质无非是水火关系的调控,而至今世界上懂得蒸菜和炒菜的民族也仅此一家。
本集将主要透过与具有精湛美食技艺的人有关的故事,一展中国人在厨房中的绝技。
第六集:五味的调和 中国饮食素有“味”是灵魂之说。
不同的原材料,不同的调味品,不同的调制手法,不同的调味大师,引领食物到达更加美味的境界。
咸鲜,甜咸,酸甜,酸辣,麻辣,香辣,苦香,鲜香……每一种美食,经过中国人的精心烹饪制作,呈现了不同的味型与气质。
本集要探究中国人烹制各种口味所需不同调味料,展示丰富的调味料的制作工艺,解密中国人高超的调味技术。
10个故事,涉及川、鲁、粤、淮扬四大基础菜系和新疆、云南等有代表性的地域美食,通过展现丰富多彩的烹饪文化,讲述当下中国人的真实生活,表达他们的真实情感。
第七集:我们的田野 作为最后一集,本集将带领观众完成一个回归——从餐桌回归大地。
以餐桌上的美食为出发点,继而将视线投向生产出各种美食原材的广袤田野,探究美食的来源,它们是如何被人类以各种方式培育出来,并突出体现生态环保的农业生产方式,正是这样的方式才能为美食提供至关重要的品质保证——优良和清洁。
这一集在呈现中国美食多样性、地域差异性和农业多样性的样貌同时,讲述了中国人为了食物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