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人过年
农历年的最末一天称岁除,这天晚上称除夕,潮汕习俗谓之“过年”。
除夕前人们便忙碌张罗备办各式年货了:买鸡、鹅、鸭、鱼、肉;添制新衣饰;新购家具、器皿;选购年画、春联等。尤其要买柑桔、青橄榄等水果作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亲友的佳果。旧俗过年前,男必新理发,女必“挽面”,现女子多为烫发整容。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职”之时。是日起,家家户户大扫除,用物和被帐都行清洗,谓之“采囤”。
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户户制作各式品,以备过年之用。
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赶回家团聚。除夕夜全家围炉吃团圆饭。饭后大人们给孩童、子女给父母上辈,分发“压岁钱”。是晚农家水缸要贮满水,米缸要填满米,灯火不能熄灭,以象征“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的好兆头。
过年夜守岁之俗十分普遍。守候新春来临,新年钟声敲响,家家户户鸣放鞭炮。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日称元日,为新岁之首,春天之始。天方拂晓喜炮声声,家家户户厅中大桌上,红盘盛满大吉(即柑,柑大于桔,故称大吉)、青橄榄及各式精美糖果,门前张灯结彩,晚辈向上辈敬茶祝福。这天多数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荤。早餐后大人携小孩带上大吉到亲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贺发财添福等吉利话;主人请客以大吉、槟榔(古俗敬槟榔,今以青橄榄代之),共品工夫茶,客人赠上大吉贺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大吉回赠,俗谓转敬或换吉,意在回敬美好祝愿。
初一早,不少舞狮班及英歌队敲锣打鼓到各村各户参拜贺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还有手摇万年青叶(俗谓摇钱树)或手执书有“招财进宝”等吉利句小红纸贴于人家门上的;或是吹唢呐、敲竹板、唱歌谣、做四句、说吉利话挨家贺年的,都趁着讨点赏钱。初二、初三日很多乡村圩镇组织庆新春文娱活动,除搭戏棚演潮剧、山歌剧、做皮影戏外,还有大锣鼓队、虎狮队、英歌队、舞龙队等沿街挨村寨游行表演。今还有映电影、赛球、书画展、猜谜等。白天夜晚人们成群结队尽兴游赏观看,一片迎春的热闹喜乐气氛。
端午赛龙舟
端午赛龙舟是中华民族的一项古老习俗,而在潮汕地区,这一传统习俗被保存得最为完美,也发挥得最酣畅淋漓。在汕头市金平区,有一个地方就因为龙舟而闻名遐迩,她就是素有“龙舟村”美称的 鮀江街道桥头社区。
130年初衷不改
桥头以“龙舟村”享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代。当时的桥头村还是一片汪洋,村民世世代代讨海为生,大风大浪的洗礼,把村民们个个锻炼成“浪里白条”,男孩子长到八九岁,就都识得好水性。
为了增强村民们抗击风浪的能力,同时增进村民之间的团结,大家合力造出龙舟,并于每年端午节举行龙舟大赛,至今已有130年的历史了。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潮汕民俗称为五月节。五月初夏,金凤花开,骄阳似火,万物欣欣向荣,这时节,天气、地气、人气,三气贯通,气旺乾坤。这时节,老百姓好欢喜,赛龙舟,显威风;插艾花,驱瘟毒;吃大粽,消疳积。节为时而设,人为节而欢。过端午节,最令人激动的,还是赛龙舟。
清明旧俗不用针
清明节,旧时潮汕各地有个习俗:女人不做针活。
为什么女人不做针活?
传说是,如果清明节这一天,女人做针线,不但自己眼睛被针尖刺瞎,大野里各种垫虫,如青蛙等,也会被刺害。
女人一般有善心,认为自己眼睁伤害,已是不好了,还刺害各种垫虫,有恶。于是这一天,最勤劳的女人也不做针活。
清明这个习俗,尽管带有迷信色彩,但反映了我们祖先很早就有保护环境、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五谷主生日
潮州人十月十五日为五谷主生日。家家户户到了十五这一日,要用米粉拌红花末和上水捏成一尊尊头盘发暨身饰以豆麦的“五谷主“,还有扁担、箩筐、稻穗,蒸成果品,并杀五牲,挑到自己那块刚收割过的土地上,焚香、点烛,祭拜“五谷主”,报告五谷分手,答谢“五谷主”的慷慨赐予之恩。同时并告诉孩子们五谷为“五谷主”所赐,告诫他们平时要珍惜,不要暴食天物。
相传“五谷主”为神农氏。有的庙宇还有“五谷主”的偶像,赤身露体,只用树叶或兽皮扎于下身,形同原始人。正因为这样,所以羞于见人,故祭祀时总在天亮之前进行。
童容节
九月九日重阳节(潮州话也有叫童容节,“童容”实为“重阳”音变而来)。重阳之得名,是因九属阳数,且日与月并应,故叫重九,也就重阳。
潮汕民间在重阳节,没有学士文人那种登高赋诗、庭园赏菊的雅兴,在潮州一带却有结缘的习俗,就是在亲朋之间互赠油麻丸。丸与缘在古潮语中同音,人们以赠油麻丸来增进亲朋之间的情谊。
重阳节在潮汕,不是每家每户都拜祖先的。在揭阳及潮州,拜重阳节的都是家境较清贫者,他们无力在祖先每个忌辰都祭拜,故在这一天,做一次总的祭拜,希望祖先应谅解,说明各自的忌辰就不再奉祀了。九月风信好,儿童也喜欢在这时候放风筝(俗称风禽)。童谣说:“九月九,风禽线断满天走。”这也是儿童们的一件乐事。
潮汕小吃做法?
叉烧包 所属菜系 小吃 基本材料 叉烧肉,盐,花椒,葱,姜,酱油各适量,面粉。
做法: ①叉烧肉切小块,葱姜切末,加酱油、盐拌成陷;面粉中加糖、温水、发酵粉,省二小时,至面团发起时,加香油、白糖。
②将面分成份,擀成中间厚、两边薄的皮,将叉烧肉块及葱姜末包成包子,上屉蒸15分钟即可。
菜头粿(萝卜糕) 基本特点 外酥内嫩,味道清香而不甜腻 基本材料 萝卜、腊肠粒、虾米粒、香菇粒、芹菜粒、适量味精、精盐、胡椒粉、米浆、薯粉 民间小食。
又称萝卜糕。
菜头系萝卜俗名,菜头粿是潮汕地方年糕的一种,每逢过年时节,各家各户都有蒸制。
制作时先将萝卜刮去粗皮,刨成丝,下鼎锅炒软,加入腊肠粒、虾米粒、香菇粒、芹菜粒,和入适量味精、精盐、胡椒粉,同米浆、薯粉拌匀,然后入蒸笼内(先用布垫于笼底)蒸熟,以筷子插入不粘为熟。
又法:萝卜丝不经炒过,直接拌入大米粉及其他配料,以水调匀再入蒸笼蒸熟。
食用时将菜头粿切块,下平底锅用油煎至呈金黄色即成。
菜头粿外酥内嫩,味道清香而不甜腻。
肠粉 基本材料 淀粉、甘栗粉、盐、辣椒酱及香菜 制法 ①将淀粉加温水调成糊状,倒入甘栗粉、盐,再加水拌和揉透,静置2小时; ②将面团搓条,摘成胚子,再揿成皮子,卷成卷儿;上笼后搁置2至3分钟,用旺火沸水蒸一刻钟左右,出锅后,撒辣椒酱及香菜点缀即可。
艇仔粥: 荔湾一带有小贩用小艇经营粥品,传统的艇仔粥制法是将处理好的鱼片、虾仁、海哲丝、炒花生、炸粉丝、姜丝、葱丝等粥料放入碗内,然后舀取煮沸着的白粥冲入碗内而成。
艇仔粥快捷便当,饶有风味,鲜香味美,解渴充饥,深受人们欢迎。
生滚粥: 将预先煮好的粥底加入新鲜肉料逐碗滚熟,就是"生滚粥"。
生滚粥是一种统称,根据用料不同,有牛肉粥、肉片粥、鱼片粥、滑鸡粥、上什粥、田鸡粥等。
粥底是放江瑶柱、大地鱼或猪骨煲出来的白粥。
蟹黄灌汤饺 原料: 1、制皮用料:面粉500克,酵面25克,烫熟面(用50克面粉用沸水50克和匀)适量,碱1.5克,清水100克。
2、制馅用料:琼脂膏1000克,猪瘦肉末200克,鲜虾肉末150克,熟虾肉末75克,水发冬菇丁50克,蟹肉末50克,味精、精盐、生抽、熟猪油、芝麻油、胡椒粉、白糖各适量。
制法: 1、将中筋面粉500克等各种制皮用料和成面团,擦至纯滑,然后用湿毛巾盖好静置15分钟。
2、将制馅的各种用料拌匀,置冰箱中冷藏1小时,备用。
3、将面皮摘小剂,再擀至极薄,包入馅心1份,捏作饺形,放入垫有荷叶的小笼内,以大火沸水锅中蒸熟即成。
特点:本品色如蛋黄,皮薄,软韧爽滑,鲜美香郁,为茶市中的广式点心佳品。
马蹄糕 原料:马蹄粉750克,马蹄肉250克,白糖250克,猪油15克,食用红色素少量。
制法: 1、将马蹄肉切成薄片。
2、马蹄粉加白糖、清水拌匀,分成8碗,其中4碗加少许食用红色素,调匀待用。
3、取方盘1个,刷上猪油一层,将一碗没有色素的马蹄粉倒入,上面铺放一层马蹄片,上蒸笼蒸7分钟左右,取出然后再倒入一碗在红色素的马蹄粉蒸熟;按此方法一层层铺上、蒸熟、取出,即成。
特点:本品红白相间,口感甜脆爽口。
鸡仔饼 制作方法 将糖肥肉切成如白豆般大的粒状。
杏仁、核桃肉和榄仁均切成如红豆般大的粒状。
把白面粉、沙糖、绿豆粉、肥肉粒同放台板上拌匀,再放入榄仁粒、瓜子肉、核桃肉粒、芝麻、南乳、幼盐、绍酒等,搓成团块的馅料。
制饼皮方法是,白面粉与麦芽糖混和搓成粉团,再分成小粉团,每件小粉团分别捏成圆粉皮,包入一份馅料,接缝处要包密,以免馅料散出。
包好后,放入鸡仔饼模型中,用手压实,然后将模印轻轻敲打,鸡仔饼即脱模而出。
最后把鸡仔饼排放在铁烤盘内,饼面涂一层蛋黄水,放进已烧热的烤炉中,以250度炉温,局约15分钟,饼呈金黄色时,即可取出。
说潮汕小吃 对待吃,向来有两种态度,一是“吃好”,一是“好吃”。
“吃好”,是要吃得饱,并且要有营养,能够满足人的生理需要。
“好吃”是讲究食物的味道,是一种享受,属于精神层面上的东西。
小吃是属于“好吃”的食物。
什么是小吃,小吃是正餐以外的零嘴儿,也即“点心”,点到心而已,不会点到肚子里。
面对正餐以外的小吃,你可以选择吃,也可以选择不吃,你不必在乎其量其质,只求其美味。
从这个角度上看,纯粹意义上的美食,应该是小吃一类的食物。
过去,潮汕人习惯用“吃好未”来跟人打招呼,这说明那时有没有吃的是一个问题。
如今,可不大有人这样跟人打招呼了。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己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人们已不满足于填饱肚子,而希望吃得更加有味道,更有情调了。
因此,现在来谈论温饱以后的消费,谈小吃,谈美食,便是时尚的话题。
回顾汕头举办潮汕美食节的历程,也可以看出在吃的消费方面发展的趋势。
1988年,汕头开始举办潮汕美食节,至今已举办了8届。
起初,活动的重头戏是作为正餐的潮菜,在各个酒楼交流烹饪技艺并进行品评。
当然,面对的是业内和高消费阶层。
1999年,第五届潮汕美食节开始尝试以潮汕小吃为主打戏,在酒店的风味厅,...
潮汕必吃美食是啥?这周末要去汕头玩
首先是粿哦,“时节做时果”,每个潮汕人自一出生就接触到这些形形色色的粿,这些粿贯穿他们的一生,所以潮汕人特别擅长制粿,可以把粿制得特别美味,又极富有情怀的意味。
粿类美食也是重大节日时候必不可缺的单品。
再此推荐几个单品:无米粿,外皮酥脆,满嘴生香。
芋头粿,口感非常滑嫩,劲道。
特别爽口!甘筒粿,小块马铃薯、可口香菇、虾米,吃进嘴里还有诱人五香粉丝味。
还有汕头特色肠粉,觉得可以尝试一下。
不同于广式肠粉,潮汕肠粉特别讲究酱料的鲜度,皮薄透明,料足,丰富的配菜真让人直呼过瘾。
以及虾枣啦。
潮汕虾枣以虾为主料,颜色金黄、入口酥香弹牙,特色在于真材实料,经得起推敲。
以上答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去汕头有个美好的旅程,尽兴享受美食!在广州也可以去品肠哦,有正宗的潮汕特色小吃,至于味道如何,你试试便知[调皮]
潮汕地区带有故事的小吃有哪些
潮汕小食源于民间,它是全国点心的八大派系之一。
潮汕小食主杂,荤素皆有,蒸、煎、烤、炸齐全,品种丰富,口味清鲜,用料讲究,制作精细,乡土风味浓厚。
据不完全统计,各类潮州小吃有230多种,而我整理到的不过十几二十种。
主要烹饪方法有炊、煎、烙、焗、焯、拌、炖、炸等近十种;就口味而言,有酸、甜、咸、辣等,在市区乃至乡村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且价格便宜,与大众的消费水平相吻合,因而具有范围较广的消费群。
肠粉-据说是潮汕的肠粉是十几年前从广州这边传过去的,但又相当不同。
潮汕人有潮汕人的口味,那肠粉也就自然有新的造诣。
一张面粉皮,打上一个蛋,加猪肉碎,加萝卜丁,加香姑丝,加切碎的白菜片或豆芽或笋丁,然后上面浇一层芝麻浆和卤汤。
那味道实在让人怀念。
春饼的皮酥脆,馅咸香,一口咬下去,只觉口齿留香,食欲大增,是一款不仅让潮汕人四季都爱吃而且是来潮的客人不可不品尝的著名小吃。
粿汁__60年代的果汁,是很经济的传统小食之一,当时一名普通工人的薪水,平均在200元上下,粿汁摊的各种猪杂,两、三角钱一小件,粿汁每碗一、两角,所以只要花上数角钱,就可饱餐一顿,吃个痛快。
今天,潮汕粿汁仍深受人们欢迎,价钱也不贵。
有些粿汁摊除了保留传统作法,还在用料和酱料方面,做了改善,使这道潮汕小吃,更加美味,更具特色。
猪脚圈味道、口感香脆,是潮汕小孩特喜爱的一款小食。
因其呈圆圈,状为从猪蹄上切下来,故人们美其名为猪脚圈。
番薯饼 干同粿[马铃薯做的] 尖米丸汤 早粥___一般潮人不怎么习惯早餐吃面包和牛奶,人们喜欢在家吃早粥,那粥不比广州的粥那样糜烂,应该称稀饭。
桌上放一碟碟杂菜,比如萝卜干,比如橄榄菜,比如咖喱香腐,咸菜,炸菜…… 韭菜粿__包的馅则是韭菜和花生仁,在蒸笼上蒸熟后再刷上一层香喷喷的芝麻油,吃起来更加香甜润滑,还有些人吃时要放到炒锅上略煎再吃。
卷煎__制作卷煎的原料较多,首先要准备的主料是用清水浸一个多小时的糯米,接着要准备的配料有湿香菇、虾米、用老抽、白糖腌制过的猪五花肉、栗子、莲子、芋、莲角等,还要少许的芹菜珠,调入味精、胡椒粉、鱼露,最后还需要取腐皮一张,把搅拌均匀的糯米饭放在腐皮上卷成条状长卷,放到蒸笼上蒸3分钟左右,香喷喷的卷煎就可出炉了,吃时凭个人喜好也可把卷煎切成块状下锅略煎再吃,所以卖卷煎的小食店也有提供为客人把卷煎切块略煎热的服务。
芝麻糕,马蹄糕 鼠壳粿__乌粿,胖子有诗云"转眼天寒过冬节,结伴田间采鼠儿 白皮 饼糯米糍 咸水粿__色泽洁白如豆腐,配以潮汕特产菜脯粒,口感滑润,突出菜脯的咸芳味,是一款大众化的民间小食。
芋丸 糕粿由于是一层一层地炊熟,故其粿肉层次分明,又由于调入咖喱,鸡蛋,所以色泽鲜黄,既好吃又好看 草粿__妈妈说盛草粿要有专门的碗 潮汕粿条有很多种吃法,有一种干捞的食法,因“捞”后需加入油、酱料等,故在潮汕方言称为“灌”,捞粿条在潮汕称为灌“粿条”。
它的吃法是先将粿条在沸腾的汤锅中焯熟,捞起滤干水分,倒在碗中,拌以花生酱、沙茶酱、猪油、味精、鱼露、浙醋等,再加上焯熟的肉片、生菜等。
粿条润滑柔软的口感和花生酱、沙茶酱浓浓的香味 粿条卷,就是用粿条皮包些菜脯、笋等等,再在上面刷上一层芝麻油就可以了。
牛杂粿条 炒粿条 油索 涝饼__月饼一种 腐乳饼有独特的南乳、蒜头和酒的气味,香味浓郁,芳香可口,甜而不腻。
猪肠胀糯米即糯米香肠,潮汕有名小吃。
用糯米和各种馅料塞入猪肠制作而成,皮薄,馅饱,圆鼓鼓的。
俗语以其外形喻某人衣着太过紧束身肢 落汤钱 潮汕朥糕 潮汕朥糕是一种风味独特的糕点美食。
朥糕群中,澄海苏南朥糕最为出名,它又白又润,甜而不腻,是用糯米、白砂糖、猪油和芝麻等上等原料制作的。
做时先把糯米细磨成粉末儿,配上白砂糖和猪油上盘,炊蒸而成,上面再均匀地撒上密密点点的芝麻。
然后,将蒸成的朥糕,切成圆的、方的、棱形的及指头大的条条或其它各形状,装入造型多样美观的盒子或陶钵等。
朥糕新鲜的时候色泽洁白,晶莹透亮如琥珀,清香嫩滑,肥而不腻。
再在朥糕上洒几滴果子露,甜中透香,越品越甘香,爽口。
在潮汕,流传着一则传说:明末清初之时,明朝出了一个大叛臣,卖主求荣,投降清朝当上官。
这叛臣的母亲却是个深明大义的人,十分痛恨叛国的儿子。
有一天,她听说这个儿子要来接她上京享受荣华富贵,十分生气,便将家中遗留下来的稻米、糖、油等搬上一条小船,带着二儿子到处漂泊。
这二儿子十分孝顺,为了母亲顺心,经常变换花样做点心给母亲吃,久而久之便发明了朥糕。
二、潮阳姜薯羹 冬末春初,潮阳的街头巷尾就会现许多卖姜薯的摊档。
在这里,姜薯不是一般食品,而是幸福吉祥的象征。
潮阳人喜欢吃姜薯,除夕围炉时,甜姜薯必不可少。
大年初一,亲朋登门拜年,主人便会煮一碗姜薯羹招待。
按习俗,客人可以辞却别的招待,唯独这碗姜薯羹非喝不可。
过去,新娘过门第二天早晨,也要吃一碗婆家特制的姜薯羹。
潮阳人吃姜薯很讲究。
有的削成薄片,放在沸水中稍煮片刻而成...
潮汕节日习俗
潮汕人过年 农历年的最末一天称岁除,这天晚上称除夕,潮汕习俗谓之“过年”。
除夕前人们便忙碌张罗备办各式年货了:买鸡、鹅、鸭、鱼、肉;添制新衣饰;新购家具、器皿;选购年画、春联等。
尤其要买柑桔、青橄榄等水果作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亲友的佳果。
旧俗过年前,男必新理发,女必“挽面”,现女子多为烫发整容。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职”之时。
是日起,家家户户大扫除,用物和被帐都行清洗,谓之“采囤”。
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户户制作各式品,以备过年之用。
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赶回家团聚。
除夕夜全家围炉吃团圆饭。
饭后大人们给孩童、子女给父母上辈,分发“压岁钱”。
是晚农家水缸要贮满水,米缸要填满米,灯火不能熄灭,以象征“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的好兆头。
过年夜守岁之俗十分普遍。
守候新春来临,新年钟声敲响,家家户户鸣放鞭炮。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日称元日,为新岁之首,春天之始。
天方拂晓喜炮声声,家家户户厅中大桌上,红盘盛满大吉(即柑,柑大于桔,故称大吉)、青橄榄及各式精美糖果,门前张灯结彩,晚辈向上辈敬茶祝福。
这天多数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荤。
早餐后大人携小孩带上大吉到亲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贺发财添福等吉利话;主人请客以大吉、槟榔(古俗敬槟榔,今以青橄榄代之),共品工夫茶,客人赠上大吉贺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大吉回赠,俗谓转敬或换吉,意在回敬美好祝愿。
初一早,不少舞狮班及英歌队敲锣打鼓到各村各户参拜贺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
还有手摇万年青叶(俗谓摇钱树)或手执书有“招财进宝”等吉利句小红纸贴于人家门上的;或是吹唢呐、敲竹板、唱歌谣、做四句、说吉利话挨家贺年的,都趁着讨点赏钱。
初二、初三日很多乡村圩镇组织庆新春文娱活动,除搭戏棚演潮剧、山歌剧、做皮影戏外,还有大锣鼓队、虎狮队、英歌队、舞龙队等沿街挨村寨游行表演。
今还有映电影、赛球、书画展、猜谜等。
白天夜晚人们成群结队尽兴游赏观看,一片迎春的热闹喜乐气氛。
端午赛龙舟 端午赛龙舟是中华民族的一项古老习俗,而在潮汕地区,这一传统习俗被保存得最为完美,也发挥得最酣畅淋漓。
在汕头市金平区,有一个地方就因为龙舟而闻名遐迩,她就是素有“龙舟村”美称的 鮀江街道桥头社区。
130年初衷不改 桥头以“龙舟村”享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代。
当时的桥头村还是一片汪洋,村民世世代代讨海为生,大风大浪的洗礼,把村民们个个锻炼成“浪里白条”,男孩子长到八九岁,就都识得好水性。
为了增强村民们抗击风浪的能力,同时增进村民之间的团结,大家合力造出龙舟,并于每年端午节举行龙舟大赛,至今已有130年的历史了。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潮汕民俗称为五月节。
五月初夏,金凤花开,骄阳似火,万物欣欣向荣,这时节,天气、地气、人气,三气贯通,气旺乾坤。
这时节,老百姓好欢喜,赛龙舟,显威风;插艾花,驱瘟毒;吃大粽,消疳积。
节为时而设,人为节而欢。
过端午节,最令人激动的,还是赛龙舟。
清明旧俗不用针 清明节,旧时潮汕各地有个习俗:女人不做针活。
为什么女人不做针活? 传说是,如果清明节这一天,女人做针线,不但自己眼睛被针尖刺瞎,大野里各种垫虫,如青蛙等,也会被刺害。
女人一般有善心,认为自己眼睁伤害,已是不好了,还刺害各种垫虫,有恶。
于是这一天,最勤劳的女人也不做针活。
清明这个习俗,尽管带有迷信色彩,但反映了我们祖先很早就有保护环境、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五谷主生日 潮州人十月十五日为五谷主生日。
家家户户到了十五这一日,要用米粉拌红花末和上水捏成一尊尊头盘发暨身饰以豆麦的“五谷主“,还有扁担、箩筐、稻穗,蒸成果品,并杀五牲,挑到自己那块刚收割过的土地上,焚香、点烛,祭拜“五谷主”,报告五谷分手,答谢“五谷主”的慷慨赐予之恩。
同时并告诉孩子们五谷为“五谷主”所赐,告诫他们平时要珍惜,不要暴食天物。
相传“五谷主”为神农氏。
有的庙宇还有“五谷主”的偶像,赤身露体,只用树叶或兽皮扎于下身,形同原始人。
正因为这样,所以羞于见人,故祭祀时总在天亮之前进行。
童容节 九月九日重阳节(潮州话也有叫童容节,“童容”实为“重阳”音变而来)。
重阳之得名,是因九属阳数,且日与月并应,故叫重九,也就重阳。
潮汕民间在重阳节,没有学士文人那种登高赋诗、庭园赏菊的雅兴,在潮州一带却有结缘的习俗,就是在亲朋之间互赠油麻丸。
丸与缘在古潮语中同音,人们以赠油麻丸来增进亲朋之间的情谊。
重阳节在潮汕,不是每家每户都拜祖先的。
在揭阳及潮州,拜重阳节的都是家境较清贫者,他们无力在祖先每个忌辰都祭拜,故在这一天,做一次总的祭拜,希望祖先应谅解,说明各自的忌辰就不再奉祀了。
九月风信好,儿童也喜欢在这时候放风筝(俗称风禽)。
童谣说:“九月九,风禽线断满天走。
”这也是儿童们的一件乐事。
潮汕美食有那些?
1.潮汕腌蟹许多潮汕人喜吃腌制水产品,因为水产品经过腌制后,鲜香甜美,极为可口,比煎煮焖炒更具美味。
腌蟹虽好肠胃不好的人不能多吃哟。
2.蚝烙就是把薯粉跟生蚝和在一起,打入鸡蛋,放置在平底的煎鼎中轻轻翻烙,不一会儿,煎好的蚝烙就像张大薄饼香喷喷地吐着金黄色的泡泡呈现在眼前,把它盛在盘中,撒上青翠的芫荽,一盘色香味俱全的蚝烙就出炉了。
3.菜脯煎蛋菜脯煎蛋很简单,主要材料就是菜脯和鸡蛋。
但是这道菜,却可以说是所有潮汕人的最爱。
香嫩的鸡蛋中,还有爽脆可口、略带甜味的菜脯,无论是吃饭、喝粥、吃蚝烙都可以配上那么一碟菜谱煎蛋。
小编的最爱,没有之一!4.牛肉丸潮汕牛肉丸最好吃,牛肉丸又分牛肉丸和牛筋丸,小编最喜欢牛筋丸,非常香。
传统上好的牛肉丸都是手打的,非常弹口。
吃牛肉丸还要配上本地的沙茶酱才更有风味哦。
5.宫粽球老妈宫粽球指汕头市升平路头妈祖宫(即老妈宫)附近的顺德号的粽球。
由于粽是用竹叶包裹,要打开吃了才知道味道,于是有此俗语。
喻事久见人心。
由于潮人有五月初五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
而且在南方过了端午节,气候开始转热,故俗语中还有“五月未食粽,破裘唔敢放”的谚语。
6.虾枣用鲜美海虾肉和清甜的荸荠,外加猪板油,葱等炸成的超级好吃的虾枣。
7.糯米胀猪肠可以蘸甜酱油,也有人喜欢蘸桔油,地域不同,吃法不同。
唯一相同的,就是这糯米胀猪肠都非常非常的好吃。
一般制法是取猪大肠中段,搓洗至无异味,将糯米、猪肉、香菇、虾、莲子等辅料拌匀,然后填装入洗好的猪肠中,两端用纱线扎紧,放开水锅里煮约1小时,捞出斜切成小片,就可以蘸酱吃啦。
8.潮州鱼饺潮州鱼饺与其他饺类不同,取海鲜为原料制成饺皮。
馅里有肥、瘦猪肉、葱末、虾米末、荸荠粒……9.砂锅粥潮汕砂锅粥是专用砂锅煮出来的咸香粥,粥是主料,配料一般有河海鲜、禽类、蛇龟等,此粥是一种近几年新兴起的产业.潮汕砂锅粥最早出现于深圳地区,目前遍及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几千家专门煮潮汕砂锅粥的店铺。
10.鸭母捻潮州传统名小食,首创于清代初年,类似于北方的汤圆,但潮州叫“鸭母捻”其实是取它的形状像母鸭在水上漂浮游荡的意思。
鸭母捻传统制作要求严格,要求皮柔韧,馅软滑。
鸭母捻有多种馅(绿豆、红豆、芋泥等),为便于区分,不同馅的鸭母捻都有自己的记号,如有的形状圆、有的椭圆,有的有红点。
还可以把“鸭母捻”捞干,洒上花生芝麻碎,这样就成了另一种美食“凤凰春”。
11.卤水鹅肠经过卤制以后,去除了鹅的腥味,吃起来软中带脆,吃完以后有回味,吃的时候喝点酒最好了。
12.蚝小时候的时候试过自己开蚝,带着手套和蚝钳撬开以后,轻轻地用水洗一洗就吃,真心鲜甜无比。
现在的小编已经没有勇气生吃了,但是蚝粥、蚝烙……还是超级超级喜欢的。
13.薄壳薄壳学名“寻氏肌蛤”,是潮汕人极为喜爱的一种壳类海鲜,其营养价值颇高。
一般家常的吃法除了用“金不换”清炒外,还能煮粿条,去壳的“薄壳米”炒葱则成为佐粥的美味小菜。
小编喜欢吃薄壳烙,薄壳也是小编至爱之一呀。
14.炒田螺炒田螺哪里都有,但是家里的味道总是最好的。
靠海的潮汕人啊,似乎喜欢夜晚坐在路边,吸几颗田螺,再喝一口酒,和兄弟谈天说地。
15.菜头粿即萝卜糕,菜头粿原料很多,有芹菜、蒜花、花生仁、胡椒粉等,当然还有必不可少的萝卜。
吃菜头粿时要先切成小块,用油煎成金黄色,吃起来外皮酥脆,内里柔软香甜。
小编喜欢蘸点辣椒酱吃,真是白吃不厌。
16.血蛤经开水烫几秒之后就可以吃,拨开壳可以看见血一样的分泌液,所以称之为血蛤。
虽然很多人表示接受不了,但它是小编的心头菜啊!这东西除了可以补血还可以润五脏、健胃、清热化痰、治酸止痛,主治痰热咳嗽、胸胁疼痛、痰中带血等。
17.虾姑虾姑的正规写法应为“虾蛄”。
别名“攋尿虾”(常误写为濑尿虾或赖尿虾)、“螳螂虾”、“爬虾”、“口虾蛄”,“皮皮虾”,“虾狗弹”,又称“富贵虾”、“琵琶虾”等。
鲜甜的虾姑,可以生腌了吃,也请可以清炒……18.咸水粿流传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形状小巧,貌似小碗碟,中间盛着加了少许辣椒酱的潮州特产菜脯粒,色泽洁白如豆腐,口感滑润柔软,突出菜脯的咸芳味。
小编偶尔回去,总会找一餐只吃咸水粿,吃到饱为止。
19.猪脚圈猪脚圈是一道颇具特色的油炸粿类小食,馅料有芋头、红豆、生葱珠、五香粉等。
因形状类似猪脚而得名。
小编小时的至爱之一,记得还有种酱酸酸甜甜的可以蘸着吃。
20.炒糕粿以优质稻米为原料,经浸洗后磨成米浆,用专门的蒸具将米浆逐层加工蒸熟,制成软硬适中的大块白米糕,再均匀切成小块,加入鱼露和红色的甜酱油调匀后煎至金黄。
煎好后再和入芥兰菜、鲜虾肉、瘦猪肉、鲜蚝仔、鲜鸡蛋等多种配料,加入沙茶酱、辣椒酱、味精、雪粉水、上汤,使其成品达到外酥内软,色泽金黄艳丽。
喜欢吃香辣者则佐以辣椒酱或者沙茶酱吃之,喜欢吃香甜者则佐以白糖粉吃之,口味各有特色。
21.草粿“叮叮叮叮,豆花,草粿,冻~ ”,草粿,也叫仙草蜜。
制作草粿...
请问一下潮汕小吃的由来及历史文化
一、出身贫贱 自然天成我国数不清的地方小吃或点心,其形成要么脱胎于宫廷,要么产生于民间。
而潮汕小吃,几乎全都是民间独创,并一直在民间流传。
这是历史上潮汕地处“省尾国角”,远离国家政治中心,以及商业社会形成较晚,社会富裕程度不高所决定的。
信手拈来几样潮汕小吃:西天巷蚝烙、贡咕鹅肉、老姐猪脚饭、老妈宫粽球,哪一个名字不是朴素直白,乡土气息扑鼻。
综观潮汕小吃,其形成大致有三种渠道。
1、祭祀神灵的贡品潮汕沿海,气候炎热,潮湿,人容易得病,加上海上作业风险大,劳作和收获不成比例,偶然因素较多,当人们无法预测自己的命运时,往往把希望寄托在神明保佑上。
此外,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有了拜神的活动,人们也可以给自己一个改善生活的理由。
因此,旧时潮汕民间俗信,有时节多,神灵多的特点。
许多潮汕小吃原本就是拜神的贡品,如春节的“菜头粿”(意,彩头)、“甜粿”,妈祖生(诞辰)的“面线”(意,长寿),端午节的“粽球”,中秋节的“月饼”等等,俗话说“时节做时粿”,那时候,什么时节吃什么小吃都有一定的规矩。
2、补充正餐的点心这部分潮汕小吃不象粤式点心,是有闲阶层闲来无事,用以打发时间的茶点,而是乡间城镇的苦力用来充饥的小食品。
潮人习惯吃粥,一是早先粮食不够,一是气候所然。
干粗活的人早上吃几大碗粥,经不住一阵出力出汗,正餐未到,己饥肠辘辘。
这时,遇到穿街走巷的小食摊担就象找到救星,他掏出几分钱就可补充点体力,聊补一时所需。
那时,夏天有消暑的草粿(凉粉)、豆花、各类甜汤等。
冬天有热乎乎的牛肉丸汤、韭菜粿、水粿等。
吃草粿是不用勺子的,端起浅口碗,嘴巴沿着碗沿“呼噜、呼噜”旋一圈,水布一抹嘴,爽!牛肉丸原本是客家小吃。
汕头开埠后,山货出洋,洋货进山,水上交通繁忙。
汕头韩堤一带以前是客家货船停泊点,有许多客家货船停在那里过夜。
晚上,就有客家人划着小船卖牛肉丸汤,供给货船老大当宵夜。
后来,牛肉丸被潮汕人所改革创新,在汤里加粿条,成为牛肉丸粿条,一直到现在,仍是潮人最钟情的小吃。
后来又克隆出鱼丸、虾丸、墨鱼丸、猪肉丸等等,创造出潮汕的“肉丸系列”。
“中华名小吃”中的“新兴街牛肉丸”就是汕头人做的。
如今,一说起牛肉丸,大家都以为是姓潮,其实,它是潮人拿来主义的产物。
潮人的聪明才智在一个小小的丸子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3、家常点心最具美食意义的小吃,是潮汕巧媳妇们为小孩解馋做的各种家常小吃。
如南瓜烙、秋瓜烙、番茄烙等。
旧时,时节尚未到,小孩就吵着要吃“粿”,居家的媳妇便要想些法子打发这些馋嘴的孩子。
潮汕农村家家产户有的是番薯粉,随手摘下自家田头厝角种的蔬果,掺和在一起,用油一煎,就成为风味独特的小吃。
我小的时候,吃过祖母用番薯粉拌隔夜的冷粥做成的“冷粥烙”,真的是别有风味。
有一种小吃叫“猪头粽”,据说是澄海人的无意之作。
早年澄海农村闹元宵有赛大猪的习俗,每家海产都要宰猪祭祖,有一户人家祭完祖,剩下猪头一时未能吃掉,便将猪头肉剁碎了,加调料,做成“猪头粽”,不想却特别美味。
于是流传开来,成为一种风味小吃。
潮汕小吃以商品的面孔进入市场是在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也即汕头商业经济鼎盛的时期。
那时的小公园,商铺、酒楼、旅店云集,形成一个典型的消费市场,作为一种美食,潮汕小吃自然也能在此找到自己的位置,如老字号爱西干面、飘香小吃、西天巷蚝烙、老妈宫粽球等,都是在那个时期进入小公园。
如上所叙,在饮食中,小吃更具文化意义,故容易成为一种地方文化的标识,深深地印在人们脑海中。
君不见,许多旅居海外的潮人一到汕头,头一件事就是直奔小公园,到老字号小吃店美美地吃上一餐潮汕小吃,以了却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
潮汕小吃扎根于民间,它不依附于官文化、士大夫文化,从诞生之日起就以自然天成的姿态,顺应物竞天择的自然规律,流传于民间,故此,我们现在才能品尝到这么多富有乡土气息的风味小吃。
二、材料简单 味道独特广式点心以洋气见长,如奶黄包、蛋挞、叉烧包等。
上海小吃以海鲜著称,如蟹黄灌汤包、鱼茸春卷。
北方小吃则以面食为主。
潮汕小吃则是无米不成粿。
一个潮汕方言“粿”字就将潮汕小吃的主要原料概括怡尽。
在潮汕字典中“粿”是这样解释的,一种大米粉做皮,有馅的果品。
韭菜粿因为皮是番薯粉,馅是蔬菜,俗称“无米粿”,可见大米在小吃中的位置。
早先,潮汕先民从中原南迁到潮汕,按祖籍的习惯,祭祖要用面食当果品,南方不产麦子,只能用大米来做果品。
这就是“粿”的来历。
后来,祭祀食品的原料和做法不断花样翻新,相沿成习,人们就把所有祭祀的包点都称为“粿”。
潮人在运用稻谷做小吃方面可真是出神入化,竟然可以是一种原料既是皮也入馅——“米包米”的。
如有一种叫“桃粿”的小吃,糯米粉做皮,糯米饭入馅,非但不觉乏味,还非常清香可口。
我在南京,春节想带女儿去品潮汕美食,去哪里好啊,请指点 ,谢谢
潮汕元宵习俗 一、赏灯 潮汕俗语曰:“一年一度元宵明。
”这一天,明月皎洁,高悬碧空,而人间万家灯火、金碧辉煌,真可谓天上人间,俱成灯火世界了。
元宵节在潮汕人眼里,地位只稍亚于春节。
故此,从十三日起,便已经开始准备过节了。
例如,海丰人在十三日便开始“搭灯棚”了。
这天,街头卖灯笼的,将各式各样的灯笼高高悬挂,供人观赏选购,而且神庙和宗祠里都挂着很多花灯。
小孩子更显得兴奋异常,在那里敲锣打鼓,叫做“开灯”。
普通人家要备很多茶点请亲戚来吃喝,这叫做“喝灯茶”。
即使没人邀请,但只要你有雅兴,随便走进一户人家,都会受到主人的热情款待。
在农村,如果当年有生男孩的人家,自农历十一日起,就陆续到乡中宗族祠堂挂灯。
有钱人家挂四至五层,普通人家一至两层。
花灯的底座系用竹架搭成,上面的人物则用铅线丝纸做躯壳,再按不同身份穿上真人一样的服装,面部用石膏作模裱纸脱胎,外面涂粉,再用国画颜色涂绘。
人物可大可小,周围再配景。
每座灯屏下贴着的红纸写明该户姓名,以让人观赏比较。
从十一日挂灯这一天起,称为“起灯”。
“起灯”实际上是“起丁”,是新出生男孩的入族议式,暗含祝前程光明远大的意思。
这是重男轻女的旧俗,封建落后思想的一种表现。
起灯人家,自起灯之日起,每晚都要到宗族祠堂去点灯,直到十八日收灯为止。
赏灯一俗,传说自汉代便有了。
汉惠帝刘盈死后,周勃、陈平扫除诸吕,拥刘恒为帝。
平定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每当这个晚上,刘恒出宫游玩,与民同乐,这是元宵的开始。
而正式在上元夜燃灯之俗始于隋唐。
《隋书.音乐志》载:“每当正月,万国来朝,......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外,绵亘八里......以昏达旦。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百枝灯树》载:“韩夫人置百枝灯树,高八十尺,坚之高山,上元夜点之,百里皆见,光明夺月色也。
”此俗代代相传。
二、掷弥勒佛 元宵夜,潮州府城的街巷拐角的一些比较空旷的地方,搭起一个个以竹竿做骨架,上面插满榕树枝叶,张灯结彩的彩棚。
棚子里面塑有一尊大弥勒佛,肥头胖脑,长耳垂肩,裸着大腹便便的上身,似坐似卧,笑容可掬。
在弥勒佛身上放着一些潮州浮洋出产的泥塑彩娃。
棚主放过了喜炮之后,掷弥勒佛活动就开始了。
人们在距离弥勒佛一丈多远的竹栏外,用铜钱瞄准那些彩娃,使劲掷去。
如果彩娃被击中,即为中彩,棚主将被击中的彩娃拿起用红纸包了赠送给中彩者作为纪念。
有时击者的劲太大了,击碎了彩娃,棚主会重新拿一个补上。
在一些较难击中的部位,如头顶、耳朵、鼻尖等,则是中一赠三。
这彩娃俗称为“喜童”。
人们认为:击中了,来年定能早得贵子早发财。
故此,那些刚当新郎的小伙、刚娶儿媳妇的公公,由于抱子孙心切,即使投几百次也在所不措。
一经击中,棚主和围观者即喝彩道贺。
三、唱采茶歌 元宵夜的娱乐活动,过去尚有采茶歌一俗。
元宵前后,各村各乡除了游灯之外,还有扮唱秧歌,其中最为美妙清丽的是采茶歌。
在乡里挑选一些眉清目秀的男孩子扮成采茶女,每一队8人或12人,手里提着花篮,扮成采茶样子,载歌载舞,十分动人。
队首有两个人手里提着彩灯,“采茶女”的进退步伐,都以队首彩灯为指挥。
《岭南杂记》中录有潮州采茶歌二首:“二月采茶茶发芽,姐妹双双去采茶,大姐采多妹采少,不论多少早还家。
”“三月采茶是清明,娘在房中绣手巾。
两头绣出茶花来,中央绣出采茶人。
” 四、落祠堂、坐大菜 在不少较为偏僻的乡村,过去有一种叫“新娘落祠堂”的元宵习俗,即是村里当年新婚的新娘,元宵夜要到宗祠去观灯。
新娘事先必须打扮一番,上穿大红褂子,下着长裙。
富贵人家的媳妇要头戴凤冠,珠帘垂面。
普通人家的媳妇则戴用染色羽毛及色绒扎成的半月形的“文明帽”,再用二丈多长、中间一团大花的红绸,缚戴在“文明帽”上,然后让红绸从两鬓下垂到地面。
这样的打扮,真是“婀娜随风转,窈窕世无双”,仿佛是仙女下凡来。
打扮完毕后由同伴,或者亲戚相陪到祠堂观灯。
宗祠里面,人群攘攘,有人为了观灯,有人却纯粹为了看新娘。
新娘们到了祠堂后,先焚香祷祝,祈求明年得子。
拜毕,绕堂一周,逐屏观看。
嗣后走出祠堂看“神前戏”,同时,也让他人观看,然后方可回家。
这一习俗,就称为“新娘落祠堂”,现已少见。
未婚的姑娘,在这一夜,会拉上同伴,静悄悄地跨进人家的菜园子,然后羞答答地坐在芥菜上面,此所渭“坐大菜,明日选个好夫婿”,这是妇女们至关重要的一个机会。
这种民俗,现在也很难见到了。
猜谜语 潮汕的灯谜产生于宋末。
明代,有许多民间传说记载了文人作谜的轶闻轶事,其中最为大众熟悉的就是枫溪乡秀才吴殿邦作谜讽刺不安分守己的和尚一事。
清代,《芸香诗社》、《古松社》等谜坛谜社如雨后春笋,竞相出现。
20世纪30年代,许多谜人还出版了不少谜刊、专著,如《影语月刊》、《怀蝶室谜话》等。
昔时,潮汕猜谜都在元宵夜。
花灯上贴上书写的谜面,任猜射人围猜。
清咸丰、顺治年间到潮州为官的陈坤曾在其《岭南杂事诗抄》中有诗云:“上元灯火六街红,人影衣香处处...
中秋节的美食有哪些?
滋润派 桂花米酒沪飘香 上海人中秋宴喜欢以桂花蜜酒佐食。
因为他们认为桂花是富贵吉祥、子孙昌盛的象征,中秋喝桂花蜜酒,意为欢庆合家甜甜蜜蜜,欢聚一堂。
据史料载,2300多年前战国时期诗人屈原曾经写下关于桂花的美句:“奠桂酒兮椒浆”、“沛吾乘兮桂舟”。
其实,500年前民间就有酿制桂花美酒的传统,代表着团圆涵义的桂花酒中秋饮用也成为了传统。
桂花蜜酒呈天然淡黄色、酒质清新醇和、绵甜爽净,具有独特纯天然香味,为佐食之上品。
而且,长期适量饮用,具有滋养、调理、养容、养生作用。
金陵名菜桂花鸭 桂花鸭香飘千年 金陵名菜桂花鸭是南京人中秋必吃佳肴。
又名盐水鸭,是南京有名的特产,久负盛名,相传已飘香2500余年。
逢年过节或平日家中来客,上街去买一碗盐水鸭,已成了南京世俗的礼节。
八月桂花飘香,此时用桂花熬制而成的桂花鸭汤,不仅有桂花的清雅香气,还有醇厚的鸭肉鲜美,咸淡适中,能够起到美白肌肤、养生润燥,和胃生津的作用。
另外,中秋佳节于酒后品食桂花鸭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
桂浆,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
相传桂浆此名取自屈原《楚辞-少司命》“援北方闭兮酌桂浆”。
莼菜鲈鱼游上桌 杭州的莼菜鲈鱼烩是中秋家宴上的菜肴,中秋时节的莼菜、鲈鱼好吃,引人入胜。
莼菜是中秋家宴和八月时令菜羹,其根、茎、叶碧绿清香、鲜嫩可口、营养丰富,莼菜为春、秋二季皆可摘取,以秋莼为多为好。
晋代张翰借思乡的“莼菜、鲈鱼”,弃官返回故里的史实,使莼菜成为思乡的象征。
当年,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不由思恋起家乡的“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在得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于是辞官还乡。
自此,莼菜便成了游子思乡的象征。
从古至今,莼菜美味令很多游子学人魂牵梦萦。
大文豪白居易也写过“犹有鲈鱼莼菜兴,来春或拟住江东”之句。
至明万历年间,莼菜鲈鱼烩被列为贡品,上献朝廷。
口味派 蜀地的烟熏鸭 在川西地区,烟熏鸭子是中秋节必备佳品,最适合秋季制作,因中秋那时鸭子已长大,肥瘦适宜。
清理干净鸭子,用稻草烟熏至呈茶色,出炉后以卤水调制,加以香料、食盐、糖色等,即可烹制成色泽金红、肉质细嫩、烟香浓郁的烟熏鸭。
中秋节四川人除吃烟熏鸭外,还有吃麻饼、蜜饼的习惯。
麻饼是历史悠久的正宗川点。
椒盐麻饼除了麻饼的皮薄心多、馨香味素等特点外,配料中有花椒、食盐,成为纯甜、微麻、略咸的特殊风味。
相传元末,朱元璋起兵反元时,合肥人张德胜被朱元璋任为先锋,为了筹办干粮特制一种大“金钱饼”,叫麻饼,以饷水军,士气大振,击败元军。
朱元璋闻讯后,称之为“得胜饼”。
南粤的多味月 以美食之乡著称的南粤,甜、咸、荤的、什、多种口味的月饼和糕点融合了老广的饮食智慧。
不仅如此,柚、柿、杨桃、菠萝、石榴、橄榄、香蕉、芋头、南瓜制作而成的芋泥、瓜浆等也是老广过中秋的美味。
这无不与南粤中秋节的文化内涵、地理气候、农事生产有着很大关联。
其中,中秋吃芋和以芋头祭拜祖先有个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畏。
”银河,潮汕人称为河溪。
公元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汉人统治残酷,百姓惨遭屠杀。
为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人”谐音,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成风,至今犹存。
贵州的干油酥 黔式月饼区别于广式月饼,它是用面粉、猪板油拌合而成“干油酥”,置于糖稀、清水拌匀揉成水油皮中,开暗酥制成一个的酥皮坯剂子,再将每个剂子按圆饼皮子备用。
芝麻、瓜子肉、核桃烤熟,剁成细粒混合,加入熟火腿末、大枣、瓜蓉、熟粉、冰糖、盐拌匀成馅料。
将馅料包入皮坯剂中,压成扁圆形,放入刷过油的烤盘中,烤制至表面金黄、里面成熟即形成黔式月饼。
特别注意的是,酥层要开得薄而均匀,月饼坯子入烤盘时要垫上一张白油纸。
黔式月饼以黔式火腿月饼最为著名,光彩金黄、外壳酥脆,层次分明;馅心甜中带咸,香甜爽口,营养丰富。
传统派 京味十足的“红白月” 老北京的传统月饼自古以来以自来红、自来白和提浆月饼为代表。
自来红、自来白也叫丰收饼,以核桃仁、瓜仁、冰糖、青红丝及桂花等做料心,有红和白之分,故名“红、白月饼”。
而提浆月饼的皮面是冷却后的清糖浆调制面团制成的浆皮,外皮油润细腻,松软适口。
据说,京式月饼起源于京津及周边地区,始于明代,盛于清代,是满汉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特点是甜度及皮馅比适中,重用麻油,口味清甜,口感脆松,为“老北京”中秋特爱吃的食品。
在菜式上,北京人尤其讲究品尝醉蟹。
相传醉蟹是由安徽作幕的绍兴师爷所创。
当时,淮河两岸蟹多为患,庄稼遭害,驱赶无方,师爷便向州官提议,鼓励百姓捕捉,并备好大缸和食盐、黄酒予以烹制而成。
山东麦箭的团圆滋味 说到山东中秋美食,麦箭乃是即墨中秋节吃的一种应节食品。
它先用白面摊成煎饼,再加上肉馅或素馅,然后用秫秸卷成筒状蒸熟,吃时加上调料,味道十分鲜美。
据说,中秋节当天,青岛人除了要吃好中秋晚宴外,早餐、午餐也作了改善,一般都蒸饽饽...
潮汕冬至圆的做法?
冬至潮汕各地的小吃冬至又称为冬节,南北方的习俗不一,北方通常吃馄饨和饺子,南方吃汤圆的习俗。
然而在潮汕,除了吃冬至丸,还有更多美味的小吃,现在为大家一一介绍。
潮汕人过冬节要吃“冬节丸”,老人担食了“冬节丸”家一岁,意思也就是说过了冬节很快就要过年了,冬节在潮汕地方也就是一年中最后的一个节日,过完冬节也就意味着一年很快又过完了!冬节丸是用糯米粉和少量番薯粉加开水调节而成,与汤丸外皮用料相同,把它搓成圆圆的,吃的时候要用开水煮熟丸子再用白糖调味即可!...